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天天观察:“云演艺”:新业态与新价值

发布时间:2023-03-27 15:53:55 来源:南方日报

韦铀


(资料图)

近年来,“云演艺”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从网络文艺生态的快速发展趋势和近三年“互联网+演艺”模式的成熟度来看,笔者认为,“云演艺”并不仅仅是出于疫情防控需要的“权宜之计”,而是受特殊事件所催化导致的新业态下新的价值生成。以抖音为例,该平台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的348个戏种中,抖音平台生态覆盖了300余种,其中231种已经开通直播实现‘云演艺’”。再举一例,据媒体报道,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作为近三年来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之一,在2022年9月开展的158场演出中,线下有近20万人次走进场馆,而云端却有超过3.5亿人次观看。

在互联网发展到算力时代的今天,“云演艺”已不再是简单地将演艺活动搬到互联网上传播,而是数字时代人类演艺活动的网络文艺新业态、新生态和新需求的嬗变。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对于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让更多青年领略传统艺术之美,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演艺活动所具有的“聚集性”“封闭性”“单向性”等基本业态特征相比,“云演艺”具有跨时空性、开放性、即时互动性和AI化等新特征。这既是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所致,也与新技术环境下观众的欣赏习惯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存储与共享的云技术不仅让演艺产品在物理层面突破了时空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艺术细节鉴赏的问题。例如,当前流行音乐发行几乎已经完全在线上开展,从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MV发布当天6小时破亿的线上总播放量,到刘德华B站播出的《十七岁》演唱会观看量突破3.5亿人次,这些数据已经显示出这种跨时空的开放性业态所蕴含的强大消费价值潜力。

此外,“云演艺”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演艺主体身上:无论是专业演出团体、职业从艺人士,还是普通爱好者,均能在自媒体时代走到聚光灯下。例如京剧青年演员果小菁,通过变装、卡点、戏腔翻唱等多种流行方式宣传京剧文化,凭借扎实的戏剧功底和“接地气”的形象,在短视频平台上坐拥数百万粉丝。开放的时空、开放的主体进一步诠释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新演艺业态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云演艺”的观众拥有独立的观演欣赏空间,语音连线、弹幕互动、“云打Call”等互动性行为的自由开展,让观众的审美感知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从而获得不同于传统剧院的沉浸式感受。

打造开放性、互动性、沉浸式演出,成为当下实体舞台和线上展演的一大共同趋势。随着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穿戴设备的日趋成熟,当下一些高科技剧场已经提供VR交互终端的接入服务,如2021年4月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业务考核展示《舞上春》云演艺项目制作了VR视频,让观众通过VR眼镜终端,获得舞者和演奏者近在咫尺的视听感。2021年第十五届音乐盛典咪咕汇升级打造了全球首场“元宇宙交互时空·云演艺音乐盛典”,集合了AI技术生成的“数智人”及太空航站虚拟场景,均给人以多重空间的视觉沉浸效果。

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基于“云演播”的虚拟沉浸式终端设备逐步走入家庭。未来,皮肤压力仪、气味发生器甚至脑机接口等交互设备的普及,将使得观众与演出的互动效应再度升级。

就当前而言,“云演艺”已初步呈现出业态所具有的规模性、行业性和需求性特征。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演艺机构单位、互联网文化传媒平台和自媒体对于“云演艺”形式的适应度和成熟度各有不同,这也折射出其作为一种网络生态下的新兴业态需要进一步激发价值潜力和加强行业培育。随着全国各地演艺产业复苏步伐的加快,线上线下互动运营模式的逐渐成熟和普及,事实证明,“云演艺”的创新发展是顺应网络生态,实现文化传播价值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营边际效益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培育“云演艺”新业态不仅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完善文艺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探索出文艺产权保护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规范来保护创新。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